English

芥川龙之介与《地狱图》

1999-0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于荣胜 我有话说

日本的著名作家中,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者并不鲜见。芥川龙之介就是其中的一位。1917年,芥川因短篇小说《鼻子》受到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褒奖一跃而入文坛。十年之后,他又因自杀身亡而震惊文坛。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写了150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其他文体的文章,给日本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彩的一页,成为风格独特、很具个性的日本现代文学作家的代表。

芥川的死引起了同时代评论家的种种评论,也成为后世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他的死被认为是日本大正文学时期结束的标志,他的死被视为一个失败者的绝望之举。芥川在自杀前的那种冷静、理智同样也让人们称奇。为了避免死亡时的过度的痛苦,也为了死后不失“美感”,芥川曾多次比较过各种自杀的方式。最后,他选中了大量服用安眠药的方法,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自杀多是人们在心理极度矛盾时的一种自我解脱方式。芥川也是同样。他是一个有着许多内心矛盾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很多内心痛苦的人。但是,在他的遗书里,他只是将这一切用“莫名的不安”几个字概括起来。显然,他的“不安”是来自各方面的,很难准确、简洁地表述出来。他的“不安”来自他的身体疾病、他母亲的遗传、他的家庭成员、他的文学创作、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等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已经完全丧失了“生活的欲望”。在芥川的话语里,“生活欲望的丧失”应该理解为对人生的绝望。芥川的作品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比地狱还要地狱”。将人生比作地狱,足以看出芥川对人生的绝望程度。他有一个名篇叫《地狱图》,实际上也在向人们暗示着“人生犹如地狱”。不过,尽管将人生比作地狱,芥川仍然在这地狱般的现世之中挣扎了许多年。支持他生存的力量又是什么呢。我想这力量主要来源于他在《一个傻瓜的一生》里所讲的“创作欲望”。在芥川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前期他是带着知识分子的理性优越感审视人生、创作小说的。后期,他只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追求在艺术与现实之间艰难跋涉。人们多以“艺术至上主义者”看待芥川龙之介。实际上,艺术、道德、现实在他眼里都具有着不相上下的分量。阅读《地狱图》,对于我们理解芥川的艺术观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地狱图》是一个由历史故事敷衍而成的短篇,情节也不复杂。小说的主人公叫“良秀”,是日本古时侍奉“大公”的一个御用画师。他有着超群的绘画技艺,但是为人孤傲,不受人们喜欢。当人们用世俗的眼光去观察他时,就会发现良秀外表丑陋、举止猥琐、性格低俗,“吝啬、贪婪、懒惰、无耻……”。但是,当人们从艺术至上的角度认识他时,良秀又是一个富有温情、忘我的人。为了他唯一的女儿,他可以舍去自己的一切。为了他的绘画艺术,同样他也可以忘却一切,包括他的女儿。为了画出惊世之作——地狱图,良秀要目睹人世中可以看到的与地狱相似的一切。画被铁链捆绑着的人的痛苦状时,良秀残忍地用铁链捆绑起自己的徒弟。画地狱里人们惊恐、挣扎之状时,他又用猫头鹰去追啄自己的徒弟……,可以说良秀创作地狱图的过程就是搬演地狱残酷场面的过程。在芥川冷静的描写下,使读者不能不对良秀的人性产生怀疑。但是,小说最后几节的描写将良秀的性格推向了极端,使读者顿悟芥川这是在表现良秀对于艺术的执著,忘我的、不顾一切的执著追求。

在芥川看来,真正的为艺术是要超越普通人的情感的、世俗的、伦理的世界的,只有在全身心投入艺术的那瞬间,人们才可能进入法悦佛境、走入神圣。然而,芥川并没有让这位走入了神圣的、画出了惊世骇俗的地狱图的良秀继续在现实世界存在下去。尽管我们在良秀的自缢上可以读出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将艺术与生命统一的献身与悲壮,但是我们依然看得到道德与艺术的矛盾冲突对良秀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他的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自于这种心理压力。良秀的艺术追求应该说是芥川本人的艺术追求。同样,良秀的内心矛盾也反映着芥川的心理矛盾。如何将道德与艺术完美地统一,成为了芥川永远难解的一道难题。这一难解的难题将芥川引向了对人生的绝望、对现实的绝望。“我没有(生活欲望),有的只是创作欲望”。(《一个傻瓜的一生》)也许,直至晚年,芥川的生存本身仅仅是为了他的创作而存在,为了他的艺术而存在。由此看来,良秀的死正是芥川对自己的最终结局的一种暗示、一种预兆。尽管芥川的自杀后面可能隐含着无数原因,但是艺术与道德的矛盾冲突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原因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